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考政治复习大纲及策略

2014-5-11 0:26:45下载本试卷

高考政治复习大纲及策略

教育部考试中心政治科《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 卷结构及根据专家分析预测提出的新观点构成了政治高考复习大纲,即复习的内容、 重点、策略等。

  一、能力要求 

  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和中学政治科教育目标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政治科高考以上述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考生应能:

  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   

  【注意】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借助于“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思维方法。复习时应注意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4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5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注意】  要求考生在解题时语言必须规范、划一。“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商品与商品经济、货币及其职能、通货膨胀、价值规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形式、共同富裕、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手段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企业、公司与股份公司、股票、国有大中型

  企业与国民经济、企业经济效益、竞争与优胜劣汰、企业经营者、厂长(经理)负责制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三大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其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民收入、积累与消费、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赤字、财政的作用、税收与税种、依法纳税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银行及其职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业务与作用、利率、储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债券及其种类、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商品服务市场、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及其构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需求不足与提倡适度消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不等价交换、外汇与汇率、外汇储备、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式与原则、关税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3)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物质、意识、客观、主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事求是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联系和发展、运动和静止、规律、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果关系、整体和局部、外因和内因、量变和质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和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科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创造性思维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集体主义、人的社会属性、人生价值、实践、群众路线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

  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依法治国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家、国体、政体、民主与专政、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征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政党制度的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的基本特征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法

  (2)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注意】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国际法、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法 

  闭卷,笔试。满分为150分。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Ⅰ卷为选择题,有A、B两种,每个考生只答一种;Ⅱ卷为非选择题。 

  (二)试卷内容比例 

  经济常识 约35%

  哲学常识  约35%

  政治常识  约20%

  时事政治  约10%

  (三)试卷题型比例 

  1江苏省试卷的题型比例为

  选择题Ⅰ  约36%

  选择题Ⅱ  约16%

  简答题  约17%

  论述题  约31%

  2其他省试卷的题型比例为

  选择题Ⅰ  约30%

  选择题Ⅱ  约20%

  简答题  约13%

  辨析题  约15%

  论述题  约22%

  选择题Ⅰ: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后同)。

  选择题Ⅱ: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后同)。

  (四)试题难度比例 

  试题的难度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因试题题型不同,难度有如下几种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难度P(这时也称通过率)计算公式:

    P=n/N

  其中,n为选择正确答案的考生人数;N为参加考试的考生总人数。

  2主观性试题难度P计算公式:

    P=〖AKX-9〗/M

  其中,〖AKX-9〗为试题平均得分;M为试题满分。

  3适用于主、客观试题的计算公式:

    P=(PH+PL)/2

  其中,PH、PL分别为试题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可见,难度总是在0到1之间变化的,难度值愈大,试题愈容易;  难度值愈小,试题 愈难。一般认为,选拔性考试试题难度值在0.3到0.7之间为宜。 

  P值大于0.7的题目  约30%

  P值为0.3~0.7的题目  约60%

  P值小于0.3的题目  约10%

  【注意】  本部分内容每年的变化都不会很大。复习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政治的占分比例,结合各类题型的占 分比例,结合P值大于07、P值在03~07间,P值小于03的题目的占分 比例来确定自己具体的复习时间分配。

 四、政治的复习要立足于基础,联系现实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进行政治复习时要立足于本学科,夯实基础,要求考生能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把握中心 概念,并能从内涵外延等多方面理解,即要对考试范围内的全部知识点做到准确理解基本概 念,全面把握基本原理,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忌简单化和一味死记 硬背,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 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因果明确 。

  2关注热点,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在复习中,考生须高度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如西部大开发、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三个代表”理论、知识经济与创新能力、“十五 计划”、“三农”问题、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朝鲜核问题、台湾问题、中东问题等热点 问题,都值得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同时 ,还须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 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等。

  3加强训练,培养技能,精练图表题   

  不少考生考试中得分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综合理解、分析、推理能力,无法拓展思维。因此,考生在进行复习时,特别要注意训练能力。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尤其是主观性命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这类试题,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另外,近年来,图表、数据量在高考题中有所加大,要求考生静下心一步步分解分析。按“明确图表、数据所展示的主要概念群(箭头)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寻找第二级至第三级概念群(箭头)说明不同层次概念间的关系”的顺序思考。同时,考生还要培养用生动、直观的图示来表达概念的能力。

  4拓宽视野,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   

  政治试题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高。在政治复习备考中不仅要掌握书本理论,而且还要关注现实;不仅要注意学科内的联系,而且还要注意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把 握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交叉点、渗透点。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就是在政治复习备考中,培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发挥主体作用,重视日常学习知识的储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靠突击复习,搞题海战术,更不靠考前猜题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