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政治练习(十)

2014-5-11 0:26:45下载本试卷

高三政治练习(十)

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下列属于国民收入积累基金的有  (  )

    ①重大工程建设费用 ②修建文化体育设施的费用 ③国防费用④社会保障费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  (  )

A.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B.恰当安排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C.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D.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3.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  ( )

    A.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     B.增加积累资金

    C.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D.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4.“十五”期间,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属于  (  )

A.社会保障支出  B.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

C.社会救助支出  D.体现政府的政策和活动方向

2003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计划发行国债1 400亿元,以促进经济发展。

据此回答5、6题:

5.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  (  )

    A.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刺激需求,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B.国家控制社会集团的购买力

    C.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负担

    D.实现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6.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之所以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因为  (  )

    A.它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B.厨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它能起到平衡供需、促进生产的作用

    C.有利于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D.它可以从根本上刺激内需

7.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构成财政运行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说明  ( )

    ①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我国财政分配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构成我国财政预算体系③有财政收入才有财政支出,没有财政收入就没有财政支出④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有效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A.①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 )

A.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但出现差额不大

    B.当年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C.当年财政收入和支出正好相等

D.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9.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  (  )

    A.当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B.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C.当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货币表现

10.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表明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意味着  (  )

    A.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后劲

    B.资金储备充足,能更好地保证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

    C.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D.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11.目前国际上各国财政收入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而我国只占到11%左右。国家财政收入过低会导致    (  )

  ①国穷民富②国家直接减少财政对经济建设的支出③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④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1998年到2002年,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 500亿先,比前五年增长一倍多。全国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从1997年的50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 1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3%。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3 66亿元.是1997年的1.8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5%提高到3.3%。据此回答12、13题:

12.中央财政对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增长表明  (  )

①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切实的实施②财政在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④保证重点科研项目的投资是中央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材料中的教育事业费支出属于  (  )

A.个人消费 B.国防消费C公共消费 D.精神消费

14.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预算中逐年扩大了对居民生活补助的支出。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开支预算已达860亿元,这个数额比1997年增长了15倍。这一事实表明政府积极履行  (  )

  A.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     B.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

  C.协调各方利益的职能     D.维护市场经济的职能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强调,2003年将在全国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据此回答15~17题:

15.在农村之所以把“费”改为“税”,是因为“税”和“费”等其他财政收入相比  ( )

    A.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B.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

    C.税收是凭借法律权力征收的

    D.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16.社会主义税收是一种新型的税收,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税收,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税收  (  )

    A.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B.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C.不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征收的  D.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17.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 )

  ①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开拓农村市场,活跃农村经济④促进我国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税务》杂志发表了2002年度中国纳税排行榜,其中《福布斯》杂志公布的

2002年内地100名富豪中,只有4人及其企业进入私企纳税50强。一个富人甚至对《福布斯》杂志的负责人说:“因为你,我多缴了150万。”据此回答18、19题:

18.根据税法规定,应该纳税,却用欺骗、隐瞒等手段少缴或不缴税款的行为属于 ( )

    A.偷税、行为   B.骗税行为      C.欠税行为    D.抗税行为

19.根据上述富人纳税的情况,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  )

   A.富人应该多纳税,低收入者应该不纳税

B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富人也不能例外

C.偷税、逃税在我国是普遍现象

  D.应该限制私营经济的发展

20.马克思指出:“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政府是税收的产物

    B.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物质保证,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D.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惟一来源

21.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支持西部经济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对在西部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的外商及国内企业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按15%征收的政策。同时根据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国家又出台了保护幼稚产业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体现出(  )

    A.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B.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财政部长项怀诚说,要严格税收管理权限,加强依法纳税,坚决打击偷税、骗税,清理欠税,减少税收流失,继续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各项中心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据此回答22、23题:

22.上述料最能体现出税收具有  ( )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统一性

23.上述材料中“减少税收流失,继续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各项中心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是说  (  )

  A.税收的基本作用是组织财政收入,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使国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B.税收可以促使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C.国家通过税收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实现经济监督

  D.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24.国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全年出口稳定增长。这体现了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B.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C.国家直接控制经济,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不定项选择题

25.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2002年度财政决算和2003年度财政预算的报告。我国的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  )

    A.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B.国家的财政拨款

    C.国家预算             D.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26.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这种做法  (  )

  A.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扶持

    B.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

  C.说明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D.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

27.2003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主要经济指标领先于全国水平,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浙江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是  (  )

  A.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B.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

C.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超过经济发展速度

D.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8.2003年8月3日《中国财经报》报道,50年来,中央财政补助西藏地方财政的资金,累计580多亿元,占西藏总财力的90%以上。中央的上述做法  ( )

    A.反映了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可以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C.可以有力地促进西藏科技文卫事业的发展

D.保证了西藏的稳定和西藏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29.2003年1~9月,全国税收收入总额15 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 716亿元,增幅为21.7%。税收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是税务系统坚持聚财为国、执政为民的结果。聚财为国、执政为民体现了  ( )

    A.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B.税收的无偿性、固定性等特点

    C.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    D.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30.2003年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中央财政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350亿元,绝大多数地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目前,试点省份已扩大到20个,试点地区的农业人口约6.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试点地区农民减负率一般都在30%左右。上述材料表明  ( )

    A.财政和税收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B.税费改革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实行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D.财政和税收是国家监督经济的重要手段

31.2003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倡导诚信税收规范市场秩序》。文章指出,实行依法治税能有效保障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但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应广泛推行诚信税收。诚信税收包括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三个方面,这对纳税人、税务人员、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包括  (  )

A.纳税人必须诚信纳税,增强纳税为荣的意识,自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B.税务机关必须诚信征税,严格执行税收法规

C.政府必须诚信用税,税款的使用必须真实有效,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D.国家必须把依法治税和诚信治税有机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税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从1996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据此回答32、33题:

32.税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  ( )

  A.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惟一形式

B.税费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C.各种乱收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D.税费是由国家确定的,强制征收的

33.费改税后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是因为  ( )

A.税收的强制性能减少征税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B.税收的固定性可以防止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

C.将政府征收的各种费用改为税收可拓宽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D.费改税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三、简答题

34.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要“把蛋糕切好”。你认为这两句话体现了经济学的什么道理?谈谈你对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的认识?

35.据统计,我们所缴纳的每100元税款中有17.6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有14.7元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有8.7元用于改善治安状况,有3.7元用于资助他人,还有用于国防科学技术的研究等。作为一名纳税人,我们也时刻享受到纳税带来的文明、安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根据所学经济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四、辨析题

36.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37.无国便无税,无税便无国。

五、论述题

38.目前,我国一些商品积压严重,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主权意识、品牌意识增强了,而生产者观念滞后,仍停留在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得使用什么的阶段,限制了生产的发展。

请根据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当前我国的消费品积压是否由于消费基金过少造成的?为什么?

(2)这种消费者需求变化会给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3)我国目前一些商品积压现象,反映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什么关系?

3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1)深化农村改革有什么现实意义?

  (2)财政和税收在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