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政治学科测试卷

2014-5-11 0:26:45下载本试卷

高三政治学科测试卷

(90分钟完卷 总分100分)

(说明:选择题答案符号填入答题卡,考试结束后只交试卷Ⅱ)

Ⅰ卷

一、选择题(请将你认为最符合题意的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符号选出。每小题2分,共50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沿海优先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塌陷逐渐显现。据此回答1——3题

1、“中部崛起”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之一提出来,表明中央开始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制约中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2、我国政府对“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中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中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中部的农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我国政府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距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     D.开发中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2005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大发展的一年,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四个决不”的政治主张,推动了两岸交流互动。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大陆进一步放开台湾农产品进口限制,受到了两岸工商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据此回答4——5题

4、两岸加强经济交流互动,早日实现三通(  )

①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

②有利于两岸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交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有利于减缓竞争压力,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如果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两句古诗来描述今天的两岸关系。则表达了如下观点(  )

①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中国统一的道路是在曲折中前进

③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此回答6——7题

6、会议认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一判断表明(  )

A.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B.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C.工业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D.农业生产离不开产业化经营

7、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  )

①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②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机推动能力

③坚决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农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

④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投融资体制,健全农村投入机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达到“和”,就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和谐的核心就是民生。据此回答8——12题。

8、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安全网。下列对在分配环节中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  

②提高劳动者报酬 

③加大对困难群众和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 

④鼓励企业及社会各界兴办慈善事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      

D.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10、要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和企业来讲首先要创建良好的劳动环境,让外来打工者充分享受社会公共资源提供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的改革到了该支付“和谐成本”的时候了。如果只让外来工“做贡献”,不让他们分享公共资源,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去支付必要的“和谐成本”,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大。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材料中政府支付“和谐成本”主要体现了(  )

①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 ②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文化职能 ④政治职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平崛起”等思想。“和而不同”是指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蕴涵的哲理是

A.普遍联系  B.一分为二   C.对立统一   D.实事求是

12、“和平崛起”思想,表明(  )

①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②“中国威胁”是站不住脚的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④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近年来,某些发达国家的政客们不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发出威胁,希望通过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来化解其自身的经济问题。据此回答13——14题

13、人民币升值意味着(  )

①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②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下降

③会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引发经济不景气

④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4、其实,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也是我国政府的迫切愿望。温总理表示,中国将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目标是改革汇率调控的方式,增强灵活性,逐步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最终实现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样做()

A.可以确保国内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B.可以确保国家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C.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出超地位

D.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发展

15、2005年5月,先是美国对中国棉制针织品衬衫等七种纺织品设限,后是欧盟无视中国一再采取的征加关税等措施,对中国T恤和麻纱采取设限措施。面对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升级,我们要从容应对,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要顺利平息贸易保护主义利益集团挑起的争端,就必须(  )

①改善我国出口产业外部环境,力争消除、改进世贸组织中不公平条款

②建立、完善出口预警机制

③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④抬高出口产品的价格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寓意是(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这一评述所蕴涵的哲理是(  )

A.对事物要一分为二                 B.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C.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D.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过程

18、中共中央一再重申,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因为(  )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C.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过程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2007年“嫦娥一号”将升空,这是我国的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据此回答19——20题

19、月球上有着14种关键元素,它们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和科研价值。目前只有美国做过铁、钛、铀、钍、钾5种元素的分析,而“嫦娥一号”在饶月过程中要实现对全部14种元素的分析。从哲学上看,我国的饶月工程意味着(  )

A.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B.人类能利用月球资源为自己服务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     D.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预测事物的未来

20、能源危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提出利用月球氦-3发电的设想。我国饶月工程的目的之一是测量月球氦-3含量。这表明(  )

A.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发展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要进一步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使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据此回答21——23题

21、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是因为(  )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B.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2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要求青年学生必须树立科技意识。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技意识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技意识只有通过在人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

③树立了科技意识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④树立科技意识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关键在于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成才观,加快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这一成才观(  )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C.在实践中做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主观条件是成才的基础

中共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回答24——25题

2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

①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②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 

④关系党执政能力提高和执政地位巩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

A.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B.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C.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D.推动党的作风建设

答题卡

记分卡

选择题得分

非选择题得分

总分

一、选择题:(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Ⅱ卷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表格

我国创造1美元能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2003年我国资源消耗占世界消耗的比重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美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原油

钢铁

铁矿石

水泥

氧化铝

石油

天然气

4.3倍

7.7倍

11.5倍

7.4%

27%

30%

40%

40%

31%

8.3%

4.1%

注:2003年,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

(表格资料来源于2004年11月22日、11月8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第三版)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有助于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1)    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    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8分)

(3)    发展循环经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9分)

27、2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指出: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如何才能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9分)

2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1)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2分)

(2)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的社会。(8分)

政治学科测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ACBDD  (6——10)BCBCB   (11——15)CDADB

(16——20)ACDAB  (21——25)DCBCC

非选择题

26、(1)表格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但资源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4分)

(2)①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3分)②靠资源投入,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会造成资源紧张、损失浪费严重,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力求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切实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5分)

(3)①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树立节约意识。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但浪费却十分严重,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3分)②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分)③从普遍联系的实际出发,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使资源能循环综合利用。(3分)

27、①立法机关要完善我国有关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法律法规,为促进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3分)②政府要通过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促进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3分)③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3分)

28、(1)①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3分)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并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实现社会和谐。(3分)③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解决“三农”、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社会和谐。(3分)④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3分)

(2)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创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2分)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和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分)③社会主义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依法治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2分)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