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2007级高三诊断性考试

2014-5-11 0:26:46下载本试卷

自贡市普通高中2007级诊断性考试

2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年期存款 利率由原2.25%提高到2..52%, 上调0.27个百分点,我国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
  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③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④促进银行资金的流动和企业生产经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5.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得主刘翔的宿舍挂着这样的铭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这说明
  A.良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
  C.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的认识往往受到其所处立场的影响
26.国家在发展经济、教育和文化,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国家的
  A.统治属性    B.社会属性    C.主权属性   D.阶级属性
27.2005年秋,我国有关部门对网络安全进行了全面整顿,关掉了多家非法网站,抓捕了一批犯罪分子,净化了网络空间。这主要体现了国家
  A.搞好社会公共服务  B.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D.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28.2005年10月,德国在大选的基础上,得票较多的两大政党社民党和联盟党决定组成大联合政府,此后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政府总理。由此表明德国实行
  A.议会制共和制、多党制、单一制   B.议会制共和制、两党制、复合制
  C.总统制共和制、多党制、单一制   D.议会制共和制、多党制、复合制
 2005年10月11日,  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拟定了《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据此回答29~30题。
29.国务院根据《建议》拟定《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
 A.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我国国务院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C.我国国务院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D.国务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关
30.《十一五规划纲要》要经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才能在全国实施,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担负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 ②全国人大决定国家一切重大问题 ③全国人大在我国领导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④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的决定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31.国家主席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主席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以下选项中符合中国情况的是
  ①国家主席由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产生  ②国家主席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③国家主席不领导行政体系    ④国家主席代表园家进行国事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6年3月14日,承载着代表委员们的掌声与期望,又一年的“两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简称“两会”)圆满结束了。据此回答32~34题
32.“两会”的区别在于
  A.全国人大有决定权没有监督权,全国政协有监督权没有决定权   —
  B.全国人大代表各族人民,全国政协代表各民主党派
  C.全国人大实行民主监督制,全国政协实行民主集中制
  D.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3.我国地方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制定地方性法规  B.贯彻执行上一级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调查研究、提出议案,对地方重大事务进行科学决策
34.人民大会堂是两会的问政会堂。网络已使两会越来越开放,网络民意“不在场”的参与为两会开辟了更广阔的会堂。在政府网站开展的“我有问题问总理”提问征集活动中,有近20万名网友发贴向总理提问。这体现了 
  ①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   ②公民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监督权  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提案权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5.人民币升值已经一年多了。X企业是一家产品以出口为主导的棉纺织企业,人民币升值可使其产品
  A.价值相对增大,出口增加    B.价格相对上涨,出口减少
  C.价格相对下跌,出口增加    D.价值相对减少,出门减少
 

38.材料分析题:  (32分)
  材料: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结合材料,从政治常识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12分) 
  (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利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分)

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分)
   (2)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分别是什么?  (6分)

   (2)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3分)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3分)
   (3)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应如何解决党的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14分)

   (3①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3分)

②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分)

③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持续开展先进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思想道德修养;(6分)

④要健全防范腐败的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分)

(其他论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8分)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近年来,相对于东部和西部的迅速发展,中部发展速度明显落后,出现所谓“中  部塌陷”现象。为了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指出:中部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中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同时发展现代流通业,支持老工业的改造。东部地区也要积极参与中部的开发,加大对中部的支持。
  (5)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说明材料四中的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部崛起指导意见。 (10分)

  (5)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部发展要从中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确定经济发展方向。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善于抓重点。中部要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等就体现了这二点。

③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中部地区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东部地区要积极参与中部的开发,加大对中部的支持。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评分说明:表述不同,意思相同,同样给分。不从该四个角度回答,不给分。—上述①~③小点每小点3分,④小点1分,10分。
  材料五2003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统计表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比上年增加(元) 增长(%)
  最高收入组   17472        2012      13.0
  最低收入组  3925        263       8.7
  注: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各占总体的20%。
  材料六 据统计,2005年度12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中央企业,其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的4至10倍。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衡,成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一个因素。不仅是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材料七 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6)材料五反映了什么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10分)

   (6)①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分)

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每小点2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