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附答案)

2014-5-11 0:26:46下载本试卷

2006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图样例”和注意事项。

I卷(选择题 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5平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沿海登陆。“卡特里娜”飓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导致大约40万人失业,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读图1“卡特里娜”活动路径图,回答1~3题。

               

1. 飓风登陆一段时间后,风力逐渐减弱,雨量减少,最终消失是的原因是

①水汽补给越来越少 ②由低压逐渐演变为高压 ③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④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 从8月25日到8月28日,新奥尔良市的风力和风向的变化情况是

A.风力越来越强,风向由偏北风转为东北风

B.风力越来越弱,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

C.风力越来越强,风向由偏南风转为西南风

D.风力越来越弱,风向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

3. 如图所示飓风经过的危险区域中,主要工业部门和农业带有

  ①石油工业  ②航天工业  ③森林工业 ④亚热带作物带

⑤棉花带  ⑥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⑦小麦带

  A.①②④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⑤

  下表为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四国土地资源情况表,回答4~6题。

国家

人均土地

人均耕地

人均林地

人均草地

0.33

0.05

0.22

0.01

0.60

0.27

0.27

0.02

4.37

0.87

1.35

1.12

8.67

1.89

3.58

1.45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统计,单位:公顷)

4. 序号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①印度、②日本、③俄罗斯、④美国  

B.①日本、②印度、③美国、④俄罗斯

C.①日本、②美国、③印度、④俄罗斯  

D.①印度、②美国、③日本、④俄罗斯

5. 四个国家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 关于序号②所示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

B.该国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

C.该国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D.该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和黄麻等

图2中甲、乙为两个岛屿,回答7~8题。

7. 有关甲、乙两个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岛屿都盛产柑橘、香蕉、菠萝、苹果和椰子等水果

  B.两岛屿西部盐场的形成具有相似的气候和地形原因

  C.从东侧海域流经的日本暖流,对两岛屿高温多雨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D.人口和城市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8. 与甲岛比较起来,乙岛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主要表现在

  A.有比甲岛更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B.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C.劳动力素质较高,数量较多

  D.较少的人口数量和独特的热带资源

读下列两个城市气候资料图,回答9~11题。

城市

地理位置

海拔

(m)

降水量(mm)

月平均气温(℃)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

1月

7月

28.6°N,115.9°E

47

308.5

759.3

300.9

152.5

5.1

29.5

28.1°N,30.7°E

37

1

0

0

4

11.7

28.7

9. 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B.乙位于山地背风坡一侧,受焚风影响

C.甲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影响       D.乙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

10.城市甲第二季度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该季度降水的主要类型是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11.导致甲、乙两城市一月份平均气温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势高低    C大气环流    D.地面性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灿烂。回答12~14题。

1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的青铜铸造采用金银错新技术

B.春秋战国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C.《墨经》光学八条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冶炼技术

D.唐朝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技术

13.下列天文学著作中,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的是

  A.《甘石星经》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14.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图3所示火器发明于

 A.唐朝末年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回答15~17题。

15.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是因为

  A.唐太宗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     B.北方各族仰慕唐文化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与各族有姻亲关系

16.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该文句反映的史实是

A.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B.台湾人民展开反割台斗争

C.反对“二十一条”签订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7.“国耻烟消两制统,中华儿女显风骚”。出现图4这一

  历史场面的因素包括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 

②《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③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回答18~21题。

18.“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这句话反映的背景性

  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19.关于图5、图6所反映革命形势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革命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B.革命的中心任务由反对国民党统治到抗日斗争

C.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民族矛盾为主

D.政权性质从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变为抗日民主政权 

20.图7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发表的一份声明。该声明发

  表后不久,国民政府组织了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21.抗战时期著名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有 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②大青山抗日游击队 ③马本斋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 ④东北抗日义勇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德法关系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回答22~23题。

22.“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一定专心听讲。”作家都德《最后一课》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

A.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B.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 

C.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23.对图8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纳粹德国攻击法国后 ②法英两国采取了一致的

立场 ③致使波兰军民孤军抗击德国 ④标志着绥靖政策

达到了顶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24~25题

24.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收到了代表的1006件议

   案,这些议案不仅议题广泛,而且形式规范。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不断增强  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 ③人大代表是国

 家权力的执行者 ④人大代表的法定权利正在不断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从今年起用两年时  

  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政策的实行

①能够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 ②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③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执政理念 ④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时指出,在国际政治秩序上应“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回答26~27题。

26.我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表明

①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和平共处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④我国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7.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这是因为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D.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回答28~30题。

 28.2006年,北京等全国众多城市取消了多年以来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实行“禁改限”,这使得我国今年春节烟花销售量同比增长15%左右,烟花爆竹产业新增10亿元以上。这反映

A.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      B.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

C.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D.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大量减少

29. 燃放烟花爆竹能增添节日吉利和喜庆的气氛,人们宣泄了情绪、愉悦了心情。同时,烟花爆竹的燃放也打破了宁静的生活,带来火灾和人身伤亡等安全隐患。这表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30.为预防爆炸事故的发生,国务院于2006年1月11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燃放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等作了明确规定。这说明,国务院

  A.维护政治稳定,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B.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构建和谐社会

  C.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引导烟花爆竹行业健康发展

  D.贯彻依法治国,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

读图9,回答31~32题。

31. 图9主要反映了我国

A.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C.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   

D.经济增长质量低下

32. 它的有益启示是,必须

  A.搞好市场监管,做到有法可依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推进党风建设,坚持艰苦奋斗   

  D.加强对国家的组织领导

治理商业贿赂是今年我国政府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回答33~34题。

33.我们要加大对商业贿赂打击力度,是因为商业贿赂

①破坏社会公平,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②是影响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④是滋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34.我们反对商业贿赂的行为

 A.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B.有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限制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利益

D.是反对个人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需要

35.美国罗技公司生产的WANDA牌无线鼠标,每只售价40美元,其利益分配如下:15美元归分销商和零售商,13美元给零部件供应商,3美元给在中国苏州的装配厂,剩下的留给自己。这一现象被称之为“鼠标现象”。启示我们要

A.严格控制外国知名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准入

B.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D.走外贸方式多样化与保护民族工业相结合之路

第II卷(综合题,160分)

二.综合题(四题,共160分)

36.(36分)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4分)

  (2)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4分)

    (3)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      ,并简述其发生过程。(8分)

(4)简要分析鄂尔多斯内流区的形成原因。(4分)

    (5)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       。指出图示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别简析原因。(16分)

37.(32分)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2)明清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2分)

 ①原料资源短缺

②资金不足

③政府限制

④劳动力缺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3)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8分)

(4)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对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影响?(6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

企业

创办人

时间

地点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1年

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1878年

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90年

汉阳

(5)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10分)  

38.(32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近五年我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一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文化界也出现了不顾社会效益的低级庸俗化倾向,导致社会理想价值的缺失。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从经济学角度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应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2分)

材料二  为了改变文化产业落后的现状,广东省制定实施了《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化职能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改“办”文化为“管”文化;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充分发掘广东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现代岭南风格和广东气派的文化精品。目前,广东文化产业产值在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居全国第一。

(2)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广东省是怎样打造文化大省的?(8分)

材料三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一直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思想之源。屈原、文天祥、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弹奏出爱国主义的乐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3)从政治学角度说明,公民应如何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12分)

39.(60分)能源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

材料一 1859年,美国最先在宾夕法尼亚洲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1870年,全世界的石油总产量达到80万吨,1900年增加到2000万吨。

(1)这一时期世界石油产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二 阿拉伯国家在这次战争(注:指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团结一致,用石油作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令世界为之一惊,尤其是西方国家则更觉如鲠在喉。开战当天,叙利亚就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关闭了石油输出港西顿,伊拉克则宣布将美国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海湾产油国随即宣布将原油的价格提高17%,阿尔及利亚等10国也宣布每月递减石油产量5%以威胁西方。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拉伯国家“用石油作为武器”的主要手段。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动造成的直接经济影响。(8分)

材料三  图12我国1956年和1965年石油产量

(3)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中国的石油能源迅速增长的原因及意义。(6分)

材料四 中哈石油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的阿特劳,东至我国新疆的独山子, 全长3088千米,整个工期分三期完工。今年,中哈石油管线(如图13)将全线投入运营,设计运输能力为每年5000万吨。

 

  (1)图13中A山脉是亚欧两洲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名称是       ;成因是           。(8分)

(2)我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花费巨资新建中哈石油管线而不利用“第二亚欧大陆桥”?原因是     (8分)

(3)中哈石油管道建成后,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    。(4分)

A.使我国彻底摆脱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   

B.使我国石油进口渠道多样化,有利于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C.使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转变为以石油为主

D.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

材料五  中俄重要矿产资源状况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俄罗斯重要矿产资源占世界探明储量的比重

石油

天然气

石油

天然气

8.3%

4.1%

13%

35%

                  注:目前我国的石油消费32%依靠进口。

材料六 图14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增长情况及趋势

  注:2005年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目前的中国石油进口构成中,中东约占50%,非洲约占25%,亚太地区约占15%,中亚俄罗斯共约占10%。.

  (7)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的必要性。(8分)

材料七  “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在2005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小排量经济型乘用车、醇醚类燃料汽车被列入鼓励类发展目录,而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和发电机组则被列为淘汰类目录。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包括里海地区在内的世界产海区的投资与开发合作。

    (8)请分析材料七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12分)


2006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D 2.A 3.D 4.B 5.A 6.D 7.B 8.D 9.D 10.B 11.C

12.C 13.C 14.C 15.B 16.B 17.A 18.B 19.D 20.A 21.B 22.D 23.B

24.A 25.D 26.B 27.C 28.C 29.B 30.D 31.B 32.C 33.B 34.B 35.B

二.综合题(4题,共160分)

36.(36分)

  (1)地势较低,气温较高。(4分)

  (2)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易形成降雪天气。(4分)

  (3)凌汛(2分);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分。如果从不同季节分开回答,每个给3分;)

  (4)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形较封闭。(4分)

  (5)灌溉水源(4分);土地荒漠化(2分),土壤次生盐碱化(2分)。

土地荒漠化: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风力大;地表物质松散。(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2分)    土壤次生盐碱化: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2分)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2分)

37.(32分)

  (1)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分)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4分)

  (2)B(2分)

(3)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8分)

(4)加剧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导致美国内战发生。(2分)加速中国、印度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然经济的瓦解,大批手工业者破产;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5)①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8分)(如写:英国从事机器发明主要是工人、技师等,洋务运动期间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酌情给分)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实现民族独立)(2分)

38.(1)①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面向市场生产适合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4分)②经营者要提高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反对非法牟利等行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分)③国家应搞好宏观调控,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4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广东根据本省客观实际制定规划;适应变化的形势,转变政府职能;发掘本省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做到了从客观变化的实际出发。(4分)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广东省正确制定实施了《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化改革,从而改变了本省文化产业落后的面貌。(4分)

(3)①增强权利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4分)②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盛衰和民族兴亡紧密相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4分)③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分)

39.(60分)

  (1)原因:内燃机的创制应用;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4分)影响:石油成为重要能源;推动石油相关产业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2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

    (2)手段:禁运、国有化、提价、减产。(4分)影响:造成油价飞涨,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增加西亚产油国的石油收益,提高该地区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4分)

  (3)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工业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扩大;大庆等新油田建成投产。(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意义:石油实现自给,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工业化)的发展。(2分)

(4)大高加索山脉(4分);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隆起而成。(4分)

  (5)与铁路运输相比,管道运输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少,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8分,答出其中4点就可得满分。)

  (6)B(4分)

(7)①我国的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供求矛盾。(4分)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降低风险,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分)

(8)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调整核电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指导目录。(4分)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采取新的能源政策才能防患于未然。(4分)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要立足于自力更生,通过开发新能源,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要通过国际能源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4分)

(若用其他原理回答,符合要求,且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