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简单规律,能够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定位。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感受图中所提供的情境。
2、提问:“一共有600只鸡,平均每层有多少只?”该怎样列式?
二、活动尝试。
1、600÷3=?你是怎样想的呢?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3个200是600,600除以3得200;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
(3)因为6÷3=2,所以600÷3=200。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00÷3 400÷2 800÷2
4、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三、师生探究。
1、出示“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让学生尝试列式。
(得出算式:986÷2)
2、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竖式后尝试演算。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提问:
(1)“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引导学生明确:9百除以2得4百多,4表示4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2)百位余下的“1”为什么要和被除数十位上的“8”合起来再除以2?
(3)你觉得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吗?(引导学生明确除的过程是一样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多算了一步,十位上除好以后还要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继续除,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5、谈话:你会验算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同时验算。
四、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逐题计算,然后逐题评讲,要求学生计算时注意书写工整,数位对齐,掌握除的顺序。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各题的商是几百多,再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可以用乘法来思考:130×4=520(节)
因为520<540,所以130个盒子不够。
可以用除法来思考:540÷4=135(个)
因为135>130,所以130个盒子不够。
五、总结应用。
1、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齐读课题: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收获。下面请你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600÷3=200 986÷2=493(个)
300÷3=100
400÷2=200
800÷2=400 答:平均每天产493个。
教学后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2、继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商的定位。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
2、提问:“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该怎样列式?
(得出算式:312÷4)
二、师生探究。
1、你能估计一下商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①100×4=400,所以312÷4的商比100小。
②被除数百位上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
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1)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交流计算过程,要求重点说说“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3)学生在书上再完整地用竖式计算一遍。
(4)反馈交流: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沟通与昨天所学知识的联系。)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①小题。
(2)同桌交流,说说除的顺序与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3)学生独立完成后3小题。
(4)组织交流,反馈评议。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引导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作出解释。
(2)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任选一组题计算。
(3)反馈评议: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指名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3)学生独立计算各图形的边长。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4)提问: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渗透被除数不变,除数大商就小的规律。)
四、总结应用。
1、谈话: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老师为你们高兴,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还要提醒同学在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2、布置作业:做“想想做做”第2、5、6题。
板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12÷4=78(千克)
答:卖了78千克鸡蛋。
教学后记: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2、能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题目要求。
2、提问:怎样验算除法算式?
3、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备本上。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一第2题。
1、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示范估计的方法:
根据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或前两位数与除数的关系,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
例如:228÷3的商是七十多。
3、学生根据估计的方法估计每一题的商。
4、交流估计的过程。
5、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6、反馈: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三、做练习一第3题。
1、谈话:我们上学期举行了跳绳比赛,2分钟你跳了几下?
2、这两位小朋友跳了多少?读一读。
3、请你估计一下,谁跳得快一些?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计算。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五、做练习一第5题。
1、出示题图,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解决第(1)问。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335+250=585(米)
585÷9=65(米)
5、解决第(2)问。
6、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速度×时间=路程)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
练习一
800÷2÷2 900÷3÷3 600÷3÷2
800÷4 900÷9 600÷6
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外采摘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你们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 0÷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计算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3=0(个) 306÷3=102(个)
0÷4=0
0÷9=0
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教学后记: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
要求什么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怎样求呢?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商量。
2、交流汇报。
可能出现如下解法:
(1)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
224÷2=112(本) 112÷4=28(本)
提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一共有224本书和有两个书架)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每个书架平均放的本数和每个书架有4层)
(2)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4×2=8(层) 224÷8=28(本)
提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每个书架有4层和有两个书架)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一共有224本书和共放在几层里)
3、讨论比较。
提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
第一步求的不一样。
第(1)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第(2)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
第(1)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2)种解法第一步用乘法。
单位名称也有不同。
第(1)种解法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2)种解法第一步单位名称是“层”。
相同点:第二步都是用的除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3)交流。要求说说每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
(2)提问: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3)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2)提示图中的隐藏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3)反馈交流。
四、应用质疑。
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6、7题。
3、课外作业:完成思考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3、掌握口算的方法,学会口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二第1题。
1、出示题目:640÷8 64÷8 750÷5 286÷7
2、指名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
4、反馈评议。
二、做练习二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三组题目,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评议。
3、进行比较。
三、做练习二第3题。
1、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2、交流结果。
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通过表内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带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第二组)通过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练习二第4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问题。
2、交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醒学生正确答语。
五、做练习二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2、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做练习二第6题。
1、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做练习二第7题。
1、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解答。
2、说说思考方法:
解法一:240÷2=120(幅) 120÷4=30(幅)
解法二:2×4=8(个) 240÷8=30(幅)
八、做练习二第8题。
1、让学生读题,提问: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九、做练习二第9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怎样求“哪种蛋糕每块的价钱最贵?哪种最便宜?”
2、 学生交流,师板书:
正方形蛋糕 27÷3÷3=3(元)
圆形蛋糕 30÷3÷2=6(元)
三角形蛋糕 32÷2÷4=4(元)
十、思考题。
先同桌讨论后交流。
十一、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并对计算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做第15页复习第1题。
1、卡片出示下列各题。
800÷2 280÷7 690÷3 300÷6
320÷8 500÷5 440÷4 460÷2
2、开火车口算,相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齐算。
二、复习竖式计算。
做第15页复习第2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同学选择其中的2组完成。
2、反馈交流。
3、比较每组中的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做第15页复习第3题。
1、小黑板出示:
848÷4÷2 900÷2÷3 909÷3÷3
848÷8 900÷6 909÷9
2、学生独立计算。
3、指名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四、做第15页复习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填写表格。
2、组织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每班有图书的本数”的?
(2)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五、做第15页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尝试计算,填写表格。
(3)反馈交流。
(4)提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六、做第15页复习第6题。
1、出示题图,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
2、理解“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3、让学生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
4、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5、反馈交流。
七、全课小结。(略)
八、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做第16页复习第7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左边和右边各有3行树,一共有72棵数)
3、学生列式计算。
4、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做第16页复习第8题。
1、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分析思考过程。
2、再出示第(2)小题,同样让同学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析思考过程。
3、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做第16页复习第9题。
1、出示题图让学生理解题意。
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完成第(1)小题。
交流思考过程:
因为108÷8=13(枝)……4(元),而108÷3=36(枝),
所以108元买了36枝圆珠笔。
同理,60元买了30个乒乓球。
3、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
交流:方法一,108+60=168(元)
168÷9=18(本)……6(元)
答:不够买20本。
方法二,108+60=168(元)
20×9=180(元)
因为168<180,所以不够买20本。
四、思考题。
1、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 交流。
3、 补充三题。
五、全课小结。(略)
六、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编制者 张红芳)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2、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黄色和蓝色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2005年的日历。
谈话:这是2005年的日历,年历上的1、2、3……和一、二、三……分别表示什么?你能在这张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吗?
2、交流: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指出)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利用这张2005年的年历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1、整体观察年历,你发现些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反馈,师随机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一张年历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便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怎样把刚才发现的有用信息整理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教科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就请同学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识大月、小月。
1、那么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1天?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0天?哪个月的天数是28天呢?
(引导学生继续认真看年历,并填写第17页上的表格)
2、反馈交流,师完成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3、这些有31天或30天的月份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齐读第17页表格下的文字)
4、把第17页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记住它们。
5、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它们,不产生混淆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充分交流后出示下面的两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A:一、三、五、七、八、十、蜡,三十一天永不差。
B: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6、介绍拳头记忆法。
(1)老师示范;(2)学生跟着数;(3)学生练习。
四、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2005年每个月的天数,你会计算这一年有多少天吗?
2、学生计算后交流自己的算法,师随机板书:
(①31×7+30×4+28=365
②31×7+30×5-2=365……)
五、应用质疑。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先指名说说课本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然后在年历里圈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年、月、日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教学后记: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第19页2004年二月和2005年二月的年历卡,让学生观察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的天数相同吗?
2、指出:2004年2月有29天,而2005年2月只有28天。
3、教师:可见2月份是非常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板书)
二、师生探究。
1、出示第19页1997~2008年2月天数的年历卡,让学生说说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2、如果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找到了规律就知道了。
3、再仔细观察刚才的年历卡,你发现闰年和平年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揭示: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板书)
4、介绍: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方法:用该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即为闰年,有余数的即为平年。
如:1994÷4=498……2(平年)
1996÷4=499 (闰年)
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5、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因此平年全年的天数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同吗?
2、你会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吗?
3、组织交流,师板书: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四、了解季度方面的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读第20页第4题的要求,谈谈自己对“季度”的了解。
2、师介绍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学生独立计算后三个季度的天数。
4、反馈交流。
五、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自己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生日快乐(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2、渗透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一个、每生一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生日蛋糕。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老师带这个蛋糕来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过一个集体生日,怎么样?
2、学生齐唱生日快乐歌。
3、过渡:照理,唱完生日歌就该吃蛋糕了,可今天这蛋糕暂时还不能切,老师遇到了一些与生日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设置为一、二、三、四个难关,如果同学们能协助老师顺利闯过这四关,我们再来高高兴兴地分蛋糕吃,怎么样?
二、闯关活动。
第一关:猜一猜。
1、有几位小朋友听说我们在过集体生日,也赶来凑热闹,让我们来了解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
2、课件出示第22页四幅图及声音。
3、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4、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季度、闰年等知识。
5、你能模仿刚才的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道题让其他同学也来猜猜你的生日吗?
6、指名交流,猜一猜。
7、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关: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班中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那么,到底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呢?我们不知道,下面我们就通过问一问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况,请各组组长组织组内的同学依次报生日,填好统计表。
2、各组活动。
3、交流汇总,师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4、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第23页的条形统计图吗?
5、反馈评议。
6、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7、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算一算。
1、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下表。
季 度 | 第一季度 | 第二季度 | 第三季度 | 第四季度 |
人 数 |
2、反馈校对,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3、小结:顺利闯过第三关。
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上圈出来,并说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
三、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吃蛋糕。
教学后记:
(编制者 张红芳)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资源:
玩具小汽车、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用玩具小汽车演示平移的过程,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玩具小汽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指出:像小汽车这样从一头移到另一头,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3、再次演示,要求学生在感受小汽车平移过程的同时注意汽车轮子的运动。
4、指出:像轮子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5、揭题:平移和旋转
二、观察比较,再次体会
1、说明:在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出示P24页例题图,解释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做“想想做做”第1题,判断所提供的图中物体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组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2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3题: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1、出示P24例题图
教师说明:虚线表示平移前的位置,实线图表示平移后的位置。
2、观察小房图,设疑:
①你能看出小房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吗?你是怎么看的?
②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③明确:看图形平移了几格,不是看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几个空格,图形平移的距离实际是图形中每个点的平移距离。
④小结:要看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的点,再数一数中间有几格就可以了。
3、指导看书,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4、谈话: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小结:物体和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变的。
6、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绘制图形,巩固应用
1、完成“试一试”
(1)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学生交流方法: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画线段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小结检验的方法:看看方向对不对;找两个对应的点,数数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2)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并自我检验。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2、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美丽的花边 (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教学资源:搜集美丽的花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班级举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设计出了不同的作品。
2、欣赏两张手抄报:丁丁的作品版面文字密密麻麻,冬冬的作品在每一个小板块之间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而美丽。
3、提问: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4、揭示课题。
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板书)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图的花边。分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①这些花边都是有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②可能是运用了前面学到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出一条美丽的花边?
出示教科书“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最漂亮?
互相交流: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
教师小结制作花边的方法: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更好的制作方法。就用这些好方法,再来制作一条更漂亮的花边吧!
学生再次尝试,做教科书“画一画”第2个图案,教师巡视,注意对学困生
的指导。
学生相互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课前收集的花边)
2、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鼓励:平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多,冬冬就是一个爱动脑筋、敢创作的的学生,所以他能把普普通通的手抄报,通过小小的花边装扮得非常漂亮。
3、开展小竞赛
①教师提出要求:下面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独立创作出一幅美丽的花边,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心儿灵,手儿巧。
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③展示作品
④总结评价
交流展示、相互评价各组创作的作品。
四、运用拓展,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的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好不好?
五、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教学后记:
(编制者:顾玲娟)
|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资源: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好吗?
2、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二、活动探究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
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 ( )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 108+12=120
②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 60×2=120
③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 想到12*10=120
讨论这几种算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列式:12×30= ( )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质疑反思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练习册
板书: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题图
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12×10=
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12×30=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资源: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
2、出示例题情境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的问题要求口头列式回答。
出示问题: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列出算式:28×12= ( )
4、估算。
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300多元)
你是怎样估算的?
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或30×12=360,28×12要比360少,可能是300多。
二、活动探究
1、明确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订牛奶到底要交多少钱呢?(算一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整理汇报: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1)28+28+28+……+28=336 (连加)
(2)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
28×6=168,168×2=336 (连乘)
(3)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再合起来。
28×10=280,28×2=56,280+56=336 (乘加)
5、用竖式计算。遇到了困难。
提问:接下去该怎么办?谁能接着完成?都来试一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算法,请学生板书。可能会出现:、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学生讨论: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讲解简便竖式。
6、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用验算的方法自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再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①理解题意 ② 小组提问 ③交流问题 ④独立做题,共同订正。
四、质疑反思: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例题情境图 28×12=336(瓶)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三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计算并验算
做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④比较这四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三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数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三第4题
①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一共有多少千克?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做练习三第5题
①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1、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教学资源: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出示例题情境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活动探究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
4、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
(教师对学生估算中的合理之处应给予充分肯定)
5、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6、比较交流: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7、阅读课本并讨论:“小萝卜”“小辣椒”“小番茄”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估算策略?他们估算的都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8、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笔算,再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1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独立估算,完成连线。
②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③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他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4、出示:58×42 31×62 68×39
①各人选1题完成:用三种方法分别估算,写出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
②小组讨论:各题哪一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③集体交流,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②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③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质疑反思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指导阅读:“你知道吗?“
3、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9×42=1218(千克)
比800多
比1500少
1200左右
教学后记: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资源:
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卡片出示下列各题。
15×10 21×40 20×50 3×9+5
30×12 30×60 13×20 8×3+6
38×40 30×42 57×40 7×4+3
2、学生口算,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并验算
1、做练习四第1题
38*42 56*79 85*34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反馈评议,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③交流估算方法。
2、做练习四第2题
①出示卡片:
21*38 ,32*29 ,57*43 ,40*47 ,63*27 ,81*19
②任选几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与同桌交流。
③评议反馈
3、做练习四第3题
①小黑板出示:
25*16 34*21 13*29
25*4*4 34*20+34 13*30-13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说说通过观察、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4、做练习四第4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③交流反馈:你有什么发现?
④学生独立填写括号里的数。
⑤教师小结。
三、解决实际问题
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资源: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出算式吗?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活动探究
1、探讨算法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②谈话: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③交流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
①介绍方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检验。
②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③小结:做题目,不光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而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①板书课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②说说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1组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改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①理解题意
②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③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计算结果。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①学生阅读题目,先观察平面图,再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①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②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2、3组题。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25×30=750(千克)
教学后记: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
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做练习五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 13×7 19×5 4×23 2× 47
13×70 19×50 40×23 20×47
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笔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3题
46×50 40×25 63×80 245×3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估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53×60 34×22 43×21
27×13 92×12 25×23
①自己独立思考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做练习五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复 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做“复习”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二、计算并验算
1、做“复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做的快的学生板演。
②反馈评议,特别注意64*30、80*45等两题的验算方法。
2、做“复习”第3题
①自己独立思考1分钟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三、解决问题
1、做“复习”第4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2、做“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填表。反馈校对。你发现了什么?
3、做“复习”第6题
①理解题意,说说怎样算“总千克数”,提炼数学关系式:总千克数=每筐千克数*筐数
②学生计算填表
③拓展深化: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每筐千克数”,怎样求“筐数”?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筐数”,怎样求“每筐千克数”?
4、做“复习”第7题
①理解题意后求出电脑的价格。35*90=3150(元)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做“复习”第8题
①理解题意
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6、思考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找规律
③根据规律填空
④每人出3题考考同桌。
四、总结应用
①说说本课的收获。
②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顾玲娟)
|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资源:
1.学生每两人准备12块正方体木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呢?(多媒体课件动画出示一个正方体)
2.聪明的小鸭用正方体拼搭成了以下几幅图。(电脑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二、师生探究
1、数一数。
观察这三幅图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2、搭一搭。
小组合作:试着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与例题相同的3个物体。
3、看一看。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4、画一画。
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5、比一比。
提问: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6、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各自默读题目。
②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摆物体、观察物体、回答问题)
③独立操作、观察
④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得对不对。再指名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摆物体、连线,再回答问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①谈话: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过,老师现在还想看看小朋友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呢!
②媒体出示不同的拼搭要求。
③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独立拼搭,比一比哪一组拼搭出的符合要求的立体多?
④全班交流。
四、课堂评价
1.谈话:同学们,“拼拼摆摆”乐园的活动将接近尾声,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赶快给自己评一评,看看这堂课,你又获得了几颗星?
2.填一填:
评 价 内 容 | ☆☆☆☆☆ | ☆☆☆☆ | ☆☆☆ |
判断、观察能力 | |||
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 |||
同桌合作学习的表现 |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顾玲娟)
|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 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你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吗?
二. 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呢?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 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4、综合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
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想法。
四. 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车辆名称 | 轿车 | 火车 | 轮船 | 飞机 |
一般时速 |
路段 | 路程 |
安镇——无锡 | |
无锡——上海 |
教学后记:
认识吨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规定。
教学资源:
事物投影;课前让学生算算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场景)
水果贸易市场中有一箱箱、一筐筐的水果,然后从一筐中挑出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 )
2、接着有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开进水果贸易市场,请学生估计这一车苹果重3( )
3、根据学生对这一车苹果重量的估计,揭示课题:吨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 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①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100千克)
②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学生大约重多少千克?
(1000千克)
③40个同学站起来排成8人一队,前后看看,再想一想1吨有多重。
(2)讲述;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来表示。
(3)谈话:请同学们在看看40个同学排成队,看一看,想一想1吨有多重。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⑴谈话: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⑵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呢?
学生进行举例。
⑶看一看,算一算。(多媒体结合进行演示)
①1棵白菜中1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
②1袋大米重100千克,多少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③1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多少头奶牛的重量是1吨?
④1带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⑤1桶油重200千克,多少桶油的重量是1吨?
⑷照样子填一填。(小组合作)
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 重1吨。
⑸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卡车载重4( )。
②小明体重35( )。
③一块橡皮的重量是( )。
④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⑤一座桥的限量是10( )。(填后提问:什么是一座桥的限载量?)
三. 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 )千克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00千克=( )吨
填好后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算一算。
(1)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2)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副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全班同学(56人)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四. 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2、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做了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教学后记: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深化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建立千米实际长度观念和吨的质量的观念。
2. 进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 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质量单位?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1吨?说说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2、千米和米,吨和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二、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做第50页第1题)。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
(2)大家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错误的改正。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题目。
4吨=( )千克 6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5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2)学生独立填写。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 做第50页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 做第51页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5、 做第51页第5题。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同桌说说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6、 做第51页第6题。
(1)帮助学生看懂图意,了解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大家反馈交流,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作业
(1)做第51页第3、4、6题。
(2)课外作业:第8题。
教学后记:
练习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并学会了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练习有关千米和吨的这类题目。
二、练习:
1.做第52页第7题
(1)学生自己读题,想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2.做第52页第8题
小黑板出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3口之家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用水两大约是多少吨,你家里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
(1)生独立读题解答第一个问题。
(2)交流反馈。
(3)小组说说自己家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
(4)小组交流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
3.做第52页第9题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你们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
(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
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了多少棵大树?
①指名读题,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③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④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做第52页动脑筋
(1)帮助学生看懂题意
(小卡车每辆装2t,运费140元;大卡车每辆装3t,运费200元)
(2)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做第51页第7、9题
教学后记:
了解千米(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1. 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
2. 布置学生到图书室查阅课本第55页的相关资料。
3. 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2、看一看。
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
谈话: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多少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个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写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找这样的步子,算算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校门口到麻利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两组,一组留在大门口,一组走出千米。
两组学生在距离1千米的地方互相看看,挥挥手,说说话,看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查阅课本第55页中的几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在交流中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五、拓展延伸
谈话: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能应用今天了解到的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去体验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
教学后记:
(编制者 吴丽新)
|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钉子板、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我们的眼前,(出示半只蝴蝶)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
(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
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呢?
二、师生探究。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出示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让学生拿出刚才三样物体的平面图形,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过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
(一条折痕)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对称轴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强调:对折、完全重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4)学生汇报。相机提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反思。
1、谈话:大自然中对称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吧。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判断哪些英文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4、谈话:我们欣赏到了这么漂亮的图形,而且还能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那你自己想不想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请你们利用剪刀、彩纸、钉子板等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做好后每组选出两个最好的展示)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动手连一连。
6、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画出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7、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8、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
四、应用质疑。
1、谈话: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在收获的同时,你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呢?
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老师还想请你们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请阅读第60~61页的“你知道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吗?
教学后记:
奇妙的剪纸
教学目标:
1、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我国劳动人民就是运用他们创造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出自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做品。(板书:奇妙的剪纸)
2、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2)小组讨论。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或以颜色分类。
(3)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4)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出示以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3)谈话:大家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
学生观察书上两种正方形剪纸的步骤,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具体做法。
指名说说并演示两种方法如何折纸、剪纸。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剪法试着剪一剪。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2、独立创作。
谈话:想想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你们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创作,后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对学生新颖的设计给予肯定和夸奖。
3、提高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63页用长方形纸剪纸的做法,并模仿剪一剪。
提问:用长方形纸你还能剪出什么漂亮的图案?
学生思考,独立动手剪一剪,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情况,并参与讨论交流。
四、全课小结。
谈话:同学们,你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瞧,你们创作出了这么多的精美图案,真令人佩服!请选择一件你最为满意的作品,将它贴在白纸上,并写上你的名字,然后放到讲台上展示,让我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创作的乐趣吧!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顾荷芬)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
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
(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
(1)、学生画图,比较
(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
(2)同桌互查。
(3)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2、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板书: 平方厘米 c㎡
平方分米 d㎡
平方米 ㎡
教学后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a)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教学后记: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诱发参与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这三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他们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会有两个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难道是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不一样大吗?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上讲台前比一比他们手中纸片的大小。(一样大)小组里同学也相互比比手中纸片的大小。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同意是1平方分米的举手(一部分
同学),同意是100平方厘米的举手(也有一部分同学)。奇怪
了,那你们又是怎么算的呢?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米,1×1=1(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是10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
(3)谈话:噢,原来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它们测量的边长对不对?你怎么知道边长1分米和10厘米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不对?(两种面积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
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1)在小组里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做“试一试”。
先在书上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2)汇报交流。
(3)讨论: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你知道“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吗?
(3)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4)课堂作业。
(5)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00厘米=( )分米 2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相互讨
论,然后指名回答。
2、出示书上第86页思考题。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分,才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提示:尽可能使小格子纸没有剩余,这样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然后在书上的方格图中画一画。
教学后记:
练习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3)一座塔高36( )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小结。
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练习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二、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做练习八第9题。
1、 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 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中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六、全课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2、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我们的试验田(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育红小学的同学为了学习劳动技能,承包了一片试验田。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好?(逐一展示麦地、花房、菜地和玉米地,而后整体组合场景)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二、参观交流,解决问题
1、场景一:麦地
(1)提问:来到麦地,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我们收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出事相应的问题。
(3)谈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解决。
(4)集体讨论。
① 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各自列式计算。)
② 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2、场景二:花房
(1)图片展示漂亮的花房。提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汇报交流。
3、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1)们来看一下试验田和玉米地吧!(图片展示,同时呈现有关信息。)
参观了菜地和玉米地,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选择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在下面进行解答。
4、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出示组合场景。
(1)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的方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视时间能解决的逐一解决。来不及解决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
三、回顾本课,总结概括
提问: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育红小学的同学们种的试验田,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顾荷芬)
|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会实际操作结合表示相应的分数。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想去看一看吗?
音乐声响,小朋友闭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猴王分桃。
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出示主题图)一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师边说边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他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这就是这盘桃的1/4。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发。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
(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更好。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敢接受挑战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副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1/3。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
四、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门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课后可以跟好朋友交流,回家后也可以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 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投影出示:(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
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实物投影)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4、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 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在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资源:
学生学具,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问题。(猴妈妈的录音:我的每个小孩分的这盘桃的1/4,可是,可是……3个小孩各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倒我了。)
同学们那你们能知道3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吗?有信心帮助猴妈妈吗?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
谈话:请拿出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小组成员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在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吗?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板书:每只小猴分得1/4,3只小猴一共分得3个1/4,就是3/4。
(4)课件演示分得3/4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问题:(再现猴妈妈的话:我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呢?)
(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3)在班内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桃的3/5,另一种是分得这些桃的3/10,引导学生争论。
(4)课件演示分得3/5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2/3,3/4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
(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1/6,7/12,5/6……)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全课小结
谈谈自己本课有何收获。
教学后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 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
的操作,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 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挂图,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谈话:(图片出示)森林里的小白兔们在采蘑菇,小白兔一会儿就采了一大箩筐(演示:12个)。聪明的小白兔说:“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能拿出这些蘑菇的3/4吗?”
(1)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指名说说分的过程。(你拿出了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分的?是几个?)学生回答后出示:把这堆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出这样的3份,是9个。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3/4,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算式:12÷4=3(个),3×3=9(个)
指名说说每步算式的含义。
(3)小结: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12÷4,求出每份是3个。再取出这样的3份,3×3,算出12个蘑菇的3/4是9个。
2、谈话:你还能拿出这写蘑菇的几分之几呢?是几个?先分一分,再和同做说说可以怎么算。
学生利用学具自主进行操作,同桌交流算法。然后全班交流,实物投影演示。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自己动手分一分,算一算。
(3)和同桌交流,看算得对不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按两题的要求摆圆片,拿圆片,列式计算。
指名在班内汇报操作情况和计算结果。
3、(图片出示)小白兔采了12个蘑菇,准备拿出这堆蘑菇的2/3送给妈妈;小灰兔采了9个蘑菇,也准备拿出这堆蘑菇的2/3送给妈妈。
它们送给妈妈的蘑菇同样多吗?猜一猜。
你愿意帮它们算一算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指名汇报算法。
提问:都是拿出所采蘑菇的2/3,为什么送给妈妈的个数不一样呢?
使学生意识到:因为蘑菇的总数不一样,所以拿出的个数也不同。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并列式计算。
(3)指名回答计算结果,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共同订正。
三、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会用那些方法解决?
2.课后读一读第72页的“你知道吗?”,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教学后记: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强化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用分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
2. 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集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数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可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并学会了解决简单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实际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这一类题。
二、练习
1、做第73页第1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学生独立在书上相应的分数。
(2)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做第73页第2题
让学生在每个圆里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1)学生根据分数在图上涂色。
(2)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涂色?
3、做第73页第3题
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后同桌交流。
(3)反馈集体评议,有错误的学生及时订正。
4、做第73页第4题
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吗?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1/3。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3/4。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5/6。
(1)小组讨论如何在钟面上分别表示12时的1/3,12时的3/4,12时的5/6。
(2)自己练习画出时针的位置。
(3)反馈:集体评议。
5、做第73页第5题
(1)每位学生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纸,按题目要求折纸,然后填写在表格中。
(2)反馈交流,集体评议。
(3)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略)
1、布置作业: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后记:
(编制者 吴丽新)
|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
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屏幕显示)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最后在屏幕上显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
2、教师故意设疑: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吧。
讲述: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提问 :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议一议。
可能的方法如下:
(1)学生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2)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教师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
(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
(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 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
(2)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3)把第2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4)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教学后记:
练习九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进一步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做P95页1
1.学生读题并判断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并说理由。
二.做P95页2
1.学生独立判断。
2.反馈交流并说明理由。
三.做P95页3
1.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哪位同学捐的图书本数最多?
(2)平均每位同学捐的多少本图书?
3.根据所给的信息你还想到了什么?与同学说一说。
4.交流反馈。
四.做P96页4
1.学生看图读题,了解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学生回答问题:
(1)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吗?
(2)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少?
3.你还能怎样说明三年级的棵数情况?同桌交流。
4.交流反馈。
五.做P96页6.
1.学生读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最高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2.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
3.同桌交流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4.交流反馈。
六.做P97页7
1.根据所给信学生独立思考。
(1)上星期平均每天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气温呢?
(2从上面的记录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2.反馈交流。
七.全课总结
八.课外作业:做P96-97页5.8
教学后记:
运动与身体变化(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过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这节课你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1)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会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请伸出你的左手,像老师这样用右手测脉搏(教师示范)。如果测不出,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回指导,使每位同学都能测出自己的脉搏。
(2)谈话:下面请听清楚实验的办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组长,组长记录在第98页的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再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在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活动。
(4)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A、本组三个平均数是多少?
B、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没有?发生了什么变化?
C、运动时间的长短与脉搏跳动变化情况与全组平均数的变动情况一致吗?为什么要求平均数?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课本第99页表格第一行里。然后每个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儿在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个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书,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的平均数。
(2)学生分组活动。
(3)各组汇报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三.引申反思
1.谈话: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越多。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快,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那么,在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体育老师心中有数。课后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他希望你们通过运动每分钟脉搏跳动最高达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为达到这个指标安排活动。了解老师的想法,你们可以更好地按老师的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2.学生各自阅读课本第99页“你知道吗”。
然后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可什么?
四.布置作业: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的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钱文萍)
|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的认识过程,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经验
谈话:星期天,小兰跟着妈妈去逛超市。超市里东西可真多啊,请大家注意这几种商品的标价:
圆珠笔 笔记本 橡皮 小刀
1.2元 3.5元 0.5元 0.8元
这些数你们见过吗?谁来试着读一读。
让会读的学生试读。
谈话: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小数。(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认识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
观察情境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
谈话:(出示米尺图)5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
学生回答。
讲解: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提问:4/10米可以怎样写?怎样读?(学生回答)
1分米.2分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呢?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小结: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投影出示答案,共同校对,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3.认识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1)电脑出示:小兰在超市买了一些文具。
铅笔 学生尺 圆珠笔 笔记本
3角 7角 1元2角 3元5角
提问:3角以元作单位用分数表示多少元?3/10元如果用小数表示你能写出来吗?你会读吗?7角改 写 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你会写.读吗?
小结:十分之几元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2)谈话:那么1元2角怎样改写成小数呢?2角写成小数是多少?1元和0.2元合起来就写成1.2 元,1.2读作一点二。
提问:3元5角用小数表示怎样写?怎样读?
小结:几元几角写成小数就是几点几元。
(3)做“想想做做”第2 题。
在书上填写,把答案读给同桌听。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先写出分数,在写出小数,在小组里互相校正。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4.认识整数和小数。
(1)讲述: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都 是整数。像上面 `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2)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100页最后一段。
(3)练习。
A 、说一说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2 0 1.8 4.2 39 1
指名口答。
B、 用----画出下面小数的整数部分,用~~~~画出小数的小数部分。
0.7 45.2
学生齐做,指名扮演。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说 给同桌听。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为什么0右边第一个点上填0.1?1右边第2个点上填1.2?
各自完成填空,在小组里互相检查。
教学后记:
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比较的方法。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学习整数部分都是0的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1、谈话:同学们,夏天天气很热,瞧!小军和小明两人来到了冷饮部。(屏幕上出现课本上的例题图)
请大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冷饮部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2、学生看图,并说一说冷饮的名称和价钱,教师板书:雪糕0.8元,棒冰0.5元,蛋筒1.2元,冰激凌1.4元。
3、谈话:知道了这些冷饮的名称。价钱,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指名说一说提出的问题。
(方案一:如果有学生正好提出: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那么教师说:你提出的问题正好和小明想的一样。)
(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说: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有的问题我们已能解答,有的问题爱后面的学习中能找到答案。请大家看图,小军买一个雪糕,而小明在犹豫不决,他在想什么呢?)
出示画面:小明在想“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你们能告诉小明答案吗?
二、观察思考,探索方法。
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哪个贵一些。
2、提问:你认为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是怎样想的呢?把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再听听同学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的意见可能有:
(1)0.8元就是8角,0.5元就是5角,8角大于5角,所以0.8元大禹0.5元,雪糕贵一些。
(2)8比5大,0.8就比0.5大。
(3)0.8写成分数是8/10,0.5写成分数是5/10,8/10大于5/10,那么0.8就比0.5大,雪糕贵。
4、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你会比较0.8与0.5的大小了吗?学生翻开书,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二)学习整数部分不都是0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媒体出示画面,小明说:“谢谢同学们。那你们会比一比雪糕和冰激凌的价格了?"
2、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说想法。学生的意见可能有如下几种:(1)0.8的整数部分是0,1.2的整数部分是1,0比1小,那么0.8小于1.2,雪糕便宜。
(2)8比12小,0.8就小于1.2。
(3)0.8写成分数是8/10,8/10小于1,而1.2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2。冰激凌的价格贵。
3、谈话: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得很有道理。在书上填出0.8与1.2 比较的结果。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并口答。
4、谈话:你们可以任选两种冷饮,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选择比较的是哪两种冷饮及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主要比较的是其他四种情况:
0.8 1.4 0.5 1.4
0.5 1.2 1.2 1.4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评价。
5、提问:在这四种冷饮中,哪种冷饮价格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回答。
6、提问:观察这几组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怎样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比较一位小数大小方法的理解。
7、小游戏。
谈话:谁能报出两个一位小数,让同学们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指名报小数,学生抢答。
三、应用与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
(2)学生口答,说明一条彩带长9厘米,另一条长6厘米。
(3)提问:“茄子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出示画面:两种颜色的彩带各长多少分米?哪条长一些?
提问:用分米做单位,你知道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哪条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说一说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2 题。
谈话:这里有一些钱币,你能用小数表示出它们的钱数,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提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说明做法和想法,集体进行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指名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哪位同学把你的做法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你是怎样想的?
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在数轴上标明了一些数,请比较各组书的大小。
学生思考,独立在书上做一做。
谈话:做好的同学可以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说说想法,并观察这些数,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在班级中说说各自的想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三只青蛙参加了跳远比赛,这张表记录了比赛的成绩。
出示表,学生观察。
谈话:你们给青蛙分别去个名字!
学生为青蛙取名。
谈话,你们知道谁跳得最远?谁第二,谁第三?
学生说说比赛的结果及理由。
谈话:咱们把这三个数从大到小排一排好吗?
师生共同排数,教师板演在黑板上:1.1^0.9^0.8
四、全堂总结。
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小数的大小,你们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想问?
教学后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 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画面中的人是做什么工作的?
录音: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免费各色早点,(课件出示点心价目表)如果任选两种食品?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谈话: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问题研究起,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一共要付多少元?算式怎么列?
指名回答。板书:0.5+0.7
每人尝试计算。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小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分小组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将点心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即0.5元是5角,0.7元是7角,5角加7角是1元2角,即1.2元。
(4)教学竖式计算。
谈话:刚才同学们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转化成一角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出了得数,下面我们研究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小数部分是角,想想竖式可以怎么列?
教师板书“元,角”后让学生在下面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定二人板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能想像着小数的意义进行计算吗?
(5)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计算小数加法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谈话:下面我们来研究“买一碗面比买一碗馄饨要多付多少元?”想一想怎样列算式?(板书:2.4-1.8)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呢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3.教学“试一试”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做早点,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它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有困难,教师提示,想一想竹竿直立在水中,水面把竹竿分成了哪两部分?做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第(1)小题有学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用加法计算出结果。第(3)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一 组提出解决的问题多。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要求。
(2)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先计算出得数,再与1比大小,另一种是估算,如0.9-0.3得数比1小,1.1+0.3,2.5-0.9得数比1大。如果没有人采用估算方法,教师提问:上面三题你能不列式计算做出判断吗?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您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谈话:星期天,看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超市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是和同学汇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学后记: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
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1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
(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
2、练习十/2
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3
(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2)指导比较:
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
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4、练习十/4
先填数再回答问题.
5、练习十/5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 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的整数部分如果是0时,这个0不要漏写.
6、练习十/7
(1)先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什么是“一套衣服”?
(3)解决第一问.
(4)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
7、练习十/8
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
8、练习十/9
独立填写,后交流.
三.总结拓展.
1、讨论思考题.
2、订正以上的习题.
3、作业:第107页第6题.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钱文萍)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情况进行回顾,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提供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等计算,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先观察p109的情境图,说说图中的4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2.我们也来回顾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情况吧.我们可以把书翻到目录,看一看这个学期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
3.把你的真实情况,填写在p109.下面的表格中.
二.组织复习.
1.p110/1
(1)学生独立计算第1组题.指明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2)比较一下这4道题有何异同.
除法都是4,被除数不相同.被除数越大,得数就越大.
(3)独立计算第2组题.
指明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4)第2组题里的四道算式有什么异同?
2.p110/2
(1)读题,理解题意.
(2)要比较哪条划得快,应该比较什么?(每条龙船每分钟划多少米?
(3)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抓住关键的一句话.先估计,再计算.
(4)完成(1)、(2)两小题。
3.p110/3
(1)学生独立完成,能口算的口算,不能口算的再用竖式计算。
(2)交流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初步培养总结和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能来介绍一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吗?
二、组织复习。
1、 请看p111上面的一些图形,这些都与奥运会有关的。
(1)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涂色完成统计图。
(3)估计一下,小军平均每天跑多少km?
再算一下,小军平均每天跑多少km?
检验与估计的结果是否相符?
(4)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2、p111/5
(1)学生明确要求后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其中坐小火车和坐滑梯的运动是平移。
坐旋转木马和坐大转盘的运动是旋转。
3、p112/6
(1)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题。做完后交流。
(2)提问: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注意教给学生方法。
(3)根据第2题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小船图。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复习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年、月、日的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的价值,结合实际,加强现实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及年、月、日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组织复习。
1、p112/7
(1)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吨和千克呢?
(3)独立完成第7题。后交流反馈。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p112/8
(1)结合图文信息,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要求“到粮库还要多少分钟”,与之有关的信息是什么?能直接做吗?要将“5000米”换算成“5km”,或将“1km”换算成“1000m”。
(3)要求几次运完,该怎样找相关信息?
(4)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的第(1)、(2)小题。
3、p112/9
(1) 学生先分别说说1/2、1/3、2/3、1/4、3/4的含义.
(2) 学生试着写出各拿出12根小棒的多少根?
4、P112/10
(1)理解方格总数的1/2是啥意思?
(2)后用彩笔图出16个1/2的方格>
5、做p113/11
(1) 让学生理解“各”是啥意思?
(2) 分别求出小明、小军喝了多少毫升。
6、p113/12
(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 做第12题的第(1)、(2)小题。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指导学生开展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加强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资源:
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组织复习。
1、p113/13
(1) 学生说说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 平年与闰年各有多少天?
2、p113/14
(1) 学生可独立连线完成。
(2) 完成后,再用学具模型搭一搭,用来验证连得是否正确。
(3) 再搭一个物体,使它的正面、侧面还是原来的形状,还可以怎样搭?
3、p114/15
(1) 学生独立设计。
要求:面积15平方米,但形状不限。
(2)设计好后,小组交流、展示。
4、p114/16
(1) 选择你想测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
(2) 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3) 实际测量,计算。
5、p114/17
(1) 用长20厘米的线,在附页上围出边长为整数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2) 在方格纸上围一围或画一画。
(3)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
(4) 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总结收获。
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编制者 钱文萍)